本篇文章1841字,读完约5分钟
图示:王振义源/瑞金医院供图(以下相同)
上周央视播出了《寻找最美医生》节目,95岁的王振义获得了“最美医生”的称号。 作为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证明了新中国血液肿瘤治疗从无到有,进入了世界一流。 这个医疗战线的退伍军人说,自己最大的荣誉来源于解除患者的痛苦,处理医疗上的难题。
可以给病人吃药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是最危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90%的患者将在半年内失去生命。 1978年,王振义开始研究,当时国际上m3治疗的主流是化疗,而患者化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10 %~15 %。 王振义提出了大胆的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对错”癌细胞! 经过8年的探索,王振义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能够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患m3的少女去世了。 “老师,想想办法! ’家人不断恳求。 王振义研究病情后,建议使用还在实验中的全反式维甲酸。 很多人劝他不要冒险,王振义说:“我们经过8年的研究,相信科学,我有信心! ”。 奇迹出现了,少女只吃了一周的新药,病情好转,病情最终缓解,3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健康地活着。 这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使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因此成为了“癌诱导分化之父”。
去年,电影《我不是药神》将抗癌药纳入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王振义是名副其实的“真药神”,在找到克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不申请专利,希望所有相关患者都能尽快利用。 这种被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片,只需口服,一盒11元,即使过了30多年,这种药也只要290元,可以上医保,类似药物的价格高达2万元。 他说,作为医生,他必须给全国的患者吃药。
随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人又提出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将这种凶恶的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了第一个可以治愈的白血病。 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为祖国上战场
很少有人知道王振义立下了军功。 1949年在瑞金医院前身广慈医院工作的第二年,当时驻扎华东的许多士兵感染了血吸虫病,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上海等地组织医疗力量支援部队突击防范。 王振义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血防队,出色完成了阶段性防治任务,受到华东军政委员会和第三野战军的表彰,王振义也被授予三等功。
1953年4月,王振义第二次报名上海第五届抗美援朝志愿者医疗队。 当时,战地医院多名士兵患有咳血、头痛,医生诊断为肺结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用药后未见好转。 王振义发现,出现这种症状的有很多人,当时士兵为了改善饮食而在当地捕鱼、捕虾,不就是过去文献中介绍的肺吸虫病吗? 肺吸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肺部,但也跑到脑膜上,引起咳血和头痛的症状。 当时医生没听说过这个病,所以怀疑是信,王振义用显微镜注意了患者咳嗽的血液,真的发现了肺吸虫蛋! 这个诊断帮助部队和医院及时治愈了许多生病的士兵。 因此,王振义被军队授予了二等功。
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
王振义虽然没有出国留学,但深知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真正含义,坚信爱国必须为祖国培养人才,他不仅自己创造了卓越的成果,还创造了“一门四院士”队伍的奇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是王振义擅长的门生,他经常帮助王老师写硕士研究生论文。 由于王振义多次重写,他多次抄写。 老师改了十次。 约2万字的毕业论文陈国强也抄写了10次。 王振义每次都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意在把自己排在最后,不署名,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的责任。
1996年,他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让给陈竺,“年轻人更有利于血研所的迅速发展”。 在那样的学术氛围下,由他手创立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逐渐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学术高地。
至今,95岁的王振义教授仍在每周四上午进行“开卷考试”,每周学生们都向他提供疑难病例。 王振义用一周的时间搜索世界最新文献,分解制作ppt和大家一起探讨,疑难杂症到这个时候才能找到线索和治疗方案。 他笑着说这是给自己的“开卷考试”。 这几年,如果他身体不残疾,无论风雨都会来到学生和患者的身边。 王振义经常说:“我一生只看到一种病,我最遗憾的是只看到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克服,所以希望各位医生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处理患者的问题。”
标题:“95岁“最美医生”王振义:让癌细胞改邪归正,让病人吃得起药”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