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12字,读完约7分钟
19日下午,在甘肃省进行调查研究的习主席来到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实地调查了文化财产的保护和研究、优秀的历史文化等情况,并与相关专家、学者、文化机构代表进行了座谈。
习大大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 他说,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继承历史文化,维护民族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监古知现在学习历史是明智的。 ”敦煌莫高窟有怎样的历史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总书记的知识吧
千年锤音
敦、大地之意; 煌、繁盛也。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广大戈壁中明亮的绿洲。 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那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旅行使团驻扎在这里,离开西域,进入中原。
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鸣沙山东麓响起了钉钉的敲击声。 那是莫高窟打开悬崖建造洞穴的第一声铁锤声。
这个发出千年锤音的人,就是被称为莫高窟创始人的乐杰。
也许,埋头于佛教修行的乐杰并不认为他的这只跳蚤雕刻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他的这一切,竟然造就了一座流传千年的文化神殿。
此后,莫高窟的开窟造像盛行,山麓断崖上挖掘的洞穴声历经十个朝代,绵延千年,无数后来者前临宕泉河、东向三险山鸣沙山东麓南北两区的断崖,排列梳子挖掘各种洞穴。
对大多数人来说,莫高窟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
敦煌莫高窟是由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 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典范,还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博物馆”、“沙漠美术馆”。
735个洞穴、2000多个造像、4.5万平方米壁画……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复制品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400多年的痛苦
越美丽越脆弱。
1524年,明朝政府下令关闭嘉峪关。 敦煌从此以后,莫高窟400多年无人看护,大量洞穴坍塌被毁。
1900年,道士王圆立在清理莫高窟积沙时,意外发现了抄写经、文书、文物6万多件藏经洞。 从那以后,莫高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遗憾的是,王道士多次向地方官员报告,希望引起重视,但经常遭到“冷遇”。 然后,这时,“掠夺者”从不远的地方赶来。
1905年10月,俄罗斯人奥贝切夫赶到莫高窟,用50支硬脂蜡烛作为诱人的食物,换成西藏的经穴写了两本书。
1907年3月,听到藏经洞消息的英国斯坦迫不及待地赶到敦煌,用4枚马蹄银(约200两)从王圆篷那里换来了200束抄写经、24箱文书、5大箱蚕丝织物。
之后,西方小偷不断抢劫: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大谷探险队成员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罗斯人奥登堡、美国人瓦尔纳……数万卷文物相继流失到10个国家。
清朝官员知道敦煌文物的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保护,而是千方百计地窃取自己的东西。 一时盗窃流行,敦煌文物流失严重。
1910年,清政府决定用6辆大车将剩余的敦煌文物运到北京保留。 但是,道路中的隐匿盘,在交给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18箱,只出了8000多件,是出土时的五分之一,多为残页残篇。
迎接新生
保护迫在眉睫。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是著名油画家常书鸿任所长。 莫高窟终于结束了无人管理、任意人破坏盗窃的历史。
到敦煌时,石窟的惨状让常书鸿感到辛酸。 他冷漠地开始了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研究的石窟管理者的工作。 条件艰苦,一起去的一个人相继抛弃了他,妻子也以去兰州治病为名离家出走。
年后,再次因晴天霹雳,教育部命令取消敦煌艺术研究所,石窟归县政府管辖,停止发放经费。 常书鸦的学生们无奈地离开了,但他选择了好好保护。 在四方求援后,他终于处理了经费编制等问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敦煌,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敦煌莫高窟,1950年文化部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比莫高窟壁画和彩色塑性病害、崖体风化和崩塌、风沙侵蚀等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的问题,开始初步救治保护。
1954年,文化部专门出资,在莫高窟首次安装电灯,为长期在戈壁深处工作的初代“摩高人”送光。 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第一届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后,莫高窟面貌焕然一新:扩大编制、人才聚集、条件改善。 1987年,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
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这意味着80年前离家出走的敦煌学已经回到了故乡。 之后,在中国学者的辛勤努力下,“敦煌学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的被动局面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的中心。
面向未来
今天的莫高窟凭借科学技术手段和文化创造性“活着、扩展着”,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莫高窟前面15多公里处,有一座像沙丘一样,又像流水一样的土黄色流线型建筑物。 这是年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这里,游客仿佛置身宇宙飞船,观看球幕电影一样,感受到数字敦煌的不可思议。 游客也因为这个有序分流,比较有效地降低了对石窟的不良影响。
这项充满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锦诗从1998年开始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17年间制作的大事。
“孔子不好绝对不行,不给游客看也不行”为了莫高窟《延年益寿》,甚至《容貌永驻》,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事们不断探索。
一方面是对文物主体及其共生环境的科学保护。
他们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文物专项保护条例和保护总体规划,让莫高窟有了专项法规的“护身符”。 并对雕像、壁画的制作材料和病害机理进行了分解研究,对大量彩色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形成了科学的保护规范。 例如,通过综合防治风沙系统,使莫高窟的风沙减少了75%左右。
另一方面,开拓性地确立数字档案库,用数字化的方法使莫高窟“永生”。
他们建立了敦煌石窟数字文件,完成了敦煌石窟135个洞穴的数字化。 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穴高清数字图像和虚拟漫游体验节目正式接入互联网。 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正式开通。 可以注册全世界的网民鉴赏石窟内部文化财产的高清图像,也可以进行vr虚拟现实体验。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表示,今后敦煌研究院在国际文化遗产行业的重要影响将继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丝路沿线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基地,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敦煌不再是地理上的敦煌了。 敦煌已经成为世界敦煌。
(来源:人民日报、总公司、甘肃日报、敦煌石窟公共网等整理:岳小乔)
标题:“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