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2字,读完约4分钟

新出版的文史哲类图书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在书中的大海里,我就像一粒米。 书店里的各种书令人眼花缭乱,家里的书架上只有500本书,还有一半还没看。 但是,有些人看目录,读序言,不想再读了。 例如《汉书》、《新唐书》、《春秋左传集》、《资治通鉴》等史学典籍,没有一本能从头到尾读完。 《续资治通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全集》,一页都没看,证明我看书也有不耐烦的时候。 但是,钱穆先生的12本史学着作中,没有读过厚厚的6本。 《灵魂与心灵》《人生十论》等页码少的6本书读完了,但我终于没能买到这本史学家的书。

虽然说人类有一生都读不完的书,但也不能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回避读书,也不能满不在乎地原谅自己不读书。 书买多了,顺便抽一下浏览确实很方便。 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在时间的分配上,必然是读书的时间一多,各种兴趣就会受到冲击。 写文章、练字占了大部分时间,读书时间也所剩无几。 真不知如何是好,真为难啊!

当我为解决两者的关系而发愁时,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看起来平易近人,却像万能钥匙一样,为我打开了心灵的钥匙。 他说:“如果你和其他人看到我在这里写的东西,看不懂推荐的书,就把它放下。 既然那不能让你开心,那对你就没用了。 ”。 毛姆介绍的“一目十行跳跃式”读书方式,出乎意料地与陶渊明“爱读书,不求甚解”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读书学习的启发真不小,不由得觉得天下书庞大。 每次拿一本都要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抠文字,会花很多时间。 很久以来,一生中读的书一定很少,很可怜。 我不是专家、学者、教授。 因为有必要研究学问,所以必须研究得那么深入,那么深入。 只要阅读大致的意思,摄取知识和营养就足够了。 不需要咬文嚼字读书。 以《汉书》中的“钟”为例,我不是做历史学问的人,为了应对考试,必须记住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 没有必要研究律、节、礼乐等对我没用的知识。 要点浏览《本纪》《列传》即可。 重要人物,基本了解历史,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写精彩的方法之一也是不错的。 再说说清代学者刘熙载着的《艺概》一书,对六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逐一论述,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和前贤的精妙语言。 因为我喜欢作文、书法、篆刻,所以对于书的三大部分——“文概”、“诗概”和“赋概”,我会逐字认真地阅读,有些语言可以加深我对艺术的理解,所以“写作者、写志也…… 关于“词曲概”、“经概”的两大部分,我对这些知识真的没意思。 即使花时间浏览,也不会对写文章有帮助。 所以,没有必要硬着头皮浏览。

“面对书架话读书 ■连新民”

关于刚买的书,是为了防止出轨、即使买了也不看。 我采取让自己读书的做法。 就是把书名压在玻璃板下面,让他每天读几十页书。 每读一本书就注销书名。 哲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的书,因为读得很长,所以难免感觉有点单调,必须休息一会儿再换成一本。 今天读这个,明天再读一本书。 但是,读了某章,或者某个问题之后再换书。 体验和心情也随时记录下来,在闲暇时总结成文,这也是得到和学习后使用的吧。 这样的读书方式比较有效,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先后读了《心、自我、社会》《孔子家语》《快乐阴影之舞》等九本书。 关于读书与创作的关系,我认为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如果不写只读,文案必然生疏,词不达意。 如果读不懂,即使脑子里空空如也,文案一定苍白无力,缺乏深度。 边读边想,边写边读,认真总结,才能文思泉涌,文笔流畅,感情真挚。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的关于藏书、读书以及书籍的格言,对于我们正确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大概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藏书不难,可以看做为难; 读书不难,读书难。 读书不难,可以为难。 并不困难。 我能记住有困难。

“面对书架话读书 ■连新民”

大家读了前贤这个词,不知道读书会有什么新的理解和感受,说给我听听。 信息推荐

研究人员说新型冠状病毒会导致严重的脑损伤

新华社电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说,新的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会严重损伤大脑,大量新冠患者是否会受到脑损伤备受关注。 ...

标题:“面对书架话读书 ■连新民”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