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5字,读完约3分钟
狡猾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人工的还是自然进化的? 科学界一直试图用证据说话。
目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高山等人在researchgate网站上发布了预付案文案(未经同行评议,未正式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获得furin酶切位点的突变模型”,根据他们提出的“非中性突变理论”,是蝙蝠持有的冠状病毒。 这个发现将从根本上粉碎新型冠状病毒“人工论”。
“人工论”的一个重要“证据”是,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涉嫌含有“弗林”( furin )酶的切断部位,不存在于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中,导入时需要插入由4个密码子、共计12个核苷酸组成的特殊序列。 根据以前流传的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短期的自然进化几乎不可能引起这样长的序列插入。 中外科学家还发现,弗林酶的切断部位很可能是提高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的“元凶”之一。
这些巧合给“人工论”乃至“阴谋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英国《每日新闻》等媒体主张,这些序列是“设计者”为了增强病毒传染性而人为插入的。
这个“超长”的特殊排列,真的能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人工吗? 高山继续向科学技术日报记者说明最新的发现——
“以前流传的分子进化中性学说认为,大部分基因变异为中性变异,不改变编码氨基酸的种类,插入、删除核苷酸等很少见。 但是,迄今为止对动物线粒体变异的研究表明,非中性变异大量存在。 中性进化说被提出的时候( 1968年)受当时的技术限制,没有注意到这些突变。 因为出现了统计上的偏差。 ”。
高山解释中,非中性突变中被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即一个或多个核苷酸重复次数的变异,例如“aaa”至“aaaaaa”等)的变异是插入、删除核苷酸的主要原因
新型冠状病毒非中性变异获得弗林酶切断部位的机制(高山供图)。
高山表示,通过分析公开的高通量测量序列数据,发现与蝙蝠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携带冠状病毒的第一变异部位也同样存在大量非中性变异。 “目前发表的相关研究没有考虑这种非中性变异。 因为无法解释弗林酶切断部位的由来。 ”。
根据高山小组新提出的“非中性突变理论”,插入的特殊序列显然可以分为6个相同核苷酸组成的序列,这两个序列很可能分别是由短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得到的。 这个插入变异完成后,只再发生几个中性变异,就会出现磷酸酶的切断部位。
高山特别指出,公开基因组数据库中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些机制。 特别是禽流感病毒通过自然进化插入12个核苷酸的特殊序列,获得了弗林酶的切断部位,因此发现这种变异也可以用“非中性突变理论”来合理解释。
上述证据有力地表明,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可以“法炮制”。
“不仅是自然突变,基因改造也是快速插入时间较长序列的可能性路径。 ”。 高山补充指出,现有数据表明,晚生单胞菌基因组包含完全相同的特殊序列,其遗传物质为双链dna,新型冠状病毒遗传物质为单链rna,目前没有任何分子机制支持两者之间可以转基因。 因为这个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
◎科技日报记者胡定坤
资料来源:科学技术日报
原标题:“新型冠状病毒很狡猾吗? 南开学者发现“自然进化”是完全可能的! ”信息推荐
50多万英国人抵抗瘟疫
英国卫生部24日发出号召,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民众欣然响应。 24小时365天内有50万以上的英国人申请,是25万人预期目标的两倍以上。 为了应对现在…。
标题:“新冠病毒太狡猾?南开学者发现“自然进化”完全可能”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