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5字,读完约5分钟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1888年-1965年) (俗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的领袖。 1922年发表的《荒原》被评论界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的里程碑。 1943年总结出版的《四重奏曲》获得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致力于诗剧的创作。 著诗集《普福洛克及其他》( 1917年)《荒原》( 1922年)《圣灰星期三》( 1930年)《烧毁的诺顿》( 1941年)《四个四重奏》( 1943年)《诗选》( 1962年)

作者: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我最后看到的充满泪水的眼睛

越过边界线

在这里,死亡之梦的王国再次出现了金色的幻影

我看了眼睛,但没有看眼泪。 这是我的痛苦。 这是我的痛苦。

再也见不到的眼睛

充满决心的眼睛

除了死亡的另一个王国入口

再也见不到的眼睛

在那里,就像在这里一样

眼睛的生命力更长

泪水的生命力更长

他在拿我们开玩笑

这首《我最后看到的充满泪水的眼睛》是艾略特短诗的精品。 这首短诗容易被人当作爱情诗来读。 从诗本身来看,这首诗自始至终充满了眼泪、眼睛、梦想等动人的感情元素,几乎都是抒情诗中常用的语言。 二是从艾略特的经历和感情生活来看,特别是诗中“在死亡的另一个王国门口/除了我再也看不到的眼睛”的话,就像在自己眼前再现妻子芬·海伍德死在精神病院后的叹息。

但是,对艾略特这样的诗人来说,即使是披着抒情外衣的短诗,也可能不反映艾略特对时代的考察。

诗和诗标题重叠的第一行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抒情之美,但接下来的第二行“跨越界线”才值得我们重视。 即使当时卑微的个体和整个欧洲思想界的土地崩溃,一代人身上仍烙下了清晰的界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精神创伤中,海明威写下了《迷茫的一代》不朽的名着《太阳照常升起》,茨威格也在心中悲痛的为《昨天的世界》动笔。 如果读《荒原》吃力,这首小诗可以给我们穿抒情上衣,抚摸时代的血肉。 战斗结束后,人的精神“分界线”非常正确。 对过着战前生活的人来说,“金色幻影”不可能不“重新出现”。 但是“再现”的,永远只有“昨天的世界”。 当艾略特发现“看了眼睛,但没看眼泪”时,我真实地感受到,人在绝望中,眼泪也变得多余了。 埃利奥特自认为“这是我的痛苦”,但也许不是历史的痛苦和时代的痛苦。 埃利奥特借着但丁不敢和贝娅·托里齐的眼睛相遇的描写,我认为如果奥尔费斯认为那是欧洲律狄刻的典故就更合适了。 一个时代的人不能像俄克拉何马城那样回头看。 否则,只会失去过去幻影般的痛苦。

“在抒情的分界线上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诗作赏析”

所以对艾略特来说,他“再也见不到面的眼睛”是“充满决心的眼睛”。 这个说明既是个人,也是时代。 时代决心退场的时候,谁也阻止不了。 这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在哪里,什么时候回来。艾略特说,当时代的“分界线”来到生活和现实的“这里”时。 所谓“这里”,就是艾略特确认的“在死亡的另一个王国的入口”。 埃利奥特站在其中,切身感受到“眼睛的生命力更长/比眼泪的生命力更长”,赶走了这首诗,来到了惊心动魄的结句“眼睛在戏弄我们”。 为了便于观看,最后一个人说代词从单数的“我”来到复数的“我们”,这证明了艾略特的诗并不是真的为了简单的自我抒情,而是把眼球对准了时代的人们。 这一代人没有经过“死亡的另一个王国的入口”。 在这条“分界线”上,艾略特感受到死者对生者的嘲笑、对所有者的嘲笑、对昨天未来的嘲笑、对未知的已知的嘲笑等,这也是这首诗充满强烈感染力的内在来源。

“在抒情的分界线上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诗作赏析”

站在今天来看,艾略特从第一次登上诗坛的《j .阿尔弗雷德·普罗夫洛克的情歌》,越过《序曲》《大风夜狂想曲》,到《荒原》《空心人》《圣灰星期三》等,最后是20世纪最伟大的长诗 诗人每前进一个阶段,也就是越过了“界线”。 这首《我最后看到的充满泪水的眼睛》是艾略特诗歌中最明显的“分界线”。 他在“死亡的另一个王国入口”告别了崩溃的旧时代,向我们展示了那无尽的痛苦。 在艾略特的作品中,这也是他表现出的最后的感性。 当他知道那个远离他身边的时代“再也见不到”时,诗人终于选择了时代所追求的理性。 我们看看他的后期作品,就会发现诗中的“岁月”和“时间”代替了“眼睛”和“眼泪”。 这既是艾略特表达的深化,也是诗人必然思想的深化。

“在抒情的分界线上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诗作赏析”

□远人

信息推荐

在英国厕所的地下发现了中世纪的建筑遗迹

英国考古学家在威尔士首府卡迪夫市的公共厕所地下发现了中世纪的建筑遗迹,推测该建筑物可能比当时属于更重要的人和机构...

标题:“在抒情的分界线上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诗作赏析”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7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