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95字,读完约9分钟
杨芳瑛、杨晓照定量组学”
“绿茶! 绿蒂! 别再这样了! ”
“砰——”的一声,威特结束了他的生命。
”
1774年,德国文学家歌德出版了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小说的主人公——维特——被感情所困扰,开枪自杀了。 这部小说虽然得到了很多赞扬,但却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即青少年自杀率的提高。
威特只是个虚拟人物,但他的“行为”通过书广为流传,甚至被青少年模仿。 并且,许多学者证实了媒体报道与个人自杀行为的关联:无论媒体形式是什么,无论媒体报道的对象是否真实存在,媒体报道的影响范围越大,自杀率越高。 媒体对自杀行为解释得越详细,同样的自杀行为也有可能发生。
——这种模仿自杀的行为通常被称为“维特效应”( werther effect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杀行为也可以认为具有传染性。
在11月份的新一期推文中,以“维特效应”为起点,介绍了自杀相关“感染机制”的论文suicidaldisclosuresamongfriends:usingsocialnetworkdatatounderstands:USidaldisclosuresamongfriends 这篇论文于年在《Journal OFHEALTHand Social Behavior》杂志上发表,作者是anna s. mueller和seth abrutyn。
这篇论文思路清晰,讲解详细,采用的方法也简单,很适合定量初学者学习、参考。 接下来,我想通过介绍这篇论文向大家证明自杀的传染性及其产生的文化和社会机制。
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家格雷德特最初提出自杀具有传染性,在信息中看到自杀后,有模仿的可能性。 今年的netflix热剧《13 reasons why》描写了许多青少年自杀的行为、意识、动机,被随机争论,之所以一时下架,是因为有自杀意向的青少年看了这部剧后尝试自杀。 但这些都是谣言,科学问题是自杀行为是否具有社会传染性? 毕竟,作为团体学先驱的乌干达“自杀论”的基点是反对个人心理主义的自杀模仿说。 也就是说,如果个人的亲密对象、模范有自杀或试图自杀的行为,个人也有更高的自杀风险。 但是,我们对其机制不太了解。 近年来,风险行为研究逐渐融入网络研究、社会资本理论,重新审视自杀的社会传染性,个人心理发生机制与社会互联网连接结构的重叠,从而引发了Appeasingthedurkheimianpositity
在证明这个机制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其他学者对这个议题有何贡献。
自杀传染性的文化解释: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是解释自杀传染性的重要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一般用作广义越界行为的解释,也包括自杀这一风险行为。 支持自杀传染性的学者认为,自杀是一个学习过程,如果个人可以拥有自杀的“学习机会”,他们就会更容易认同这种行为的定义,采取同样的行为。 特别是在学习经验来源亲密的他人的情况下,个人对自杀行为的学习度很高。
对于自杀传染性议题来说,符号相互作用论也是有力的解释理论之一。 在符号相互作用论的框架下,自杀被认为是符号性的表现和表演,用自杀这一已知的行为脚本演绎个人内心的心理过程。
在总结社会学习理论和符号相互作用论中关于自杀行为的研究成果后,作者提出了论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他人公开的自杀意向或自杀行为与个人自身的自杀倾向有何关系?
情绪渲染:作为自杀的首要原因和了解和应对他人自杀行为后果的产物,情绪可能在自杀感染机制中很突出。 而且,社会人的共情能力容易接受和模仿他人的行为。 即使没有面对面的接触,朋友之间也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在处于友情敏感时期的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明显。
随之,作者提出了论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他人未公开的自杀意图和企图、低落与个人情绪状况、自杀倾向有什么关系? 我知道别人自杀的意向和行为不一定表现出来,感情感染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很多人会注意到有自杀意向的人也有自杀、自残倾向的朋友。 在这种情况下,感染机制不是在起作用,而是homophily的选择性结果就像肥胖在人群中凝聚一样(参见christakis fowler的经典论述)。
选择性和自杀的影响:学术界认为同质的个人之间很容易建立友谊关系。 按照同质交友的逻辑,哪怕一点点有自杀倾向的个人有这样的自杀想法,也不一定是从朋友那里“学到”的,他自己本来就有这样的自杀风险的可能性很高。 交友的选择性与他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之间的相关性使得纵向数据的采用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也遵循这样的观点,提出了第三个研究问题:在控制了个人内部特征之后,他人的自杀倾向会对后期个人的感情状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社会性别与自杀行为:青春期不同性别个人自杀意图、自杀行为、情绪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女性拥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她们容易受到他人自杀行为的感情伤害。 因此,作者基于精神健康的性别差异研究,提出了论文的最后一个研究问题:谁更容易遭受自杀感染?
怎么办?
为了探索上述研究问题,作者利用了美国青少年和成人健康纵向研究( National Longitu Dinal Study OFadolescent Toadult Health,简称“add health”)的调查数据。 来自美国80个社区132所中学的7-12年级学生共计90,118人参加入学考试,其中20,745人参加了第一次add health调查,第一次调查和14,738名学生时隔一年接受了第二次调查(第一次 伤心的时候,要找个安静发呆的地方告诉自己,要坚强。
add health的突出优点是设计了“提名法”,要求被调查者列出该校的5名好友。 此外,add health的数据之所以能够满足自己与他人自杀和情感感染的研究需要,是因为其样本框集中在学校,被提名的朋友也正在接受调查。 这样,作者达到了控制、比较、比对的目的。 但是,为了确定他-我的边界,我想用“别人”而不是“朋友”来表达被提名的对象。
为了保证数据的纵向连续性,我们以参加add health第二次调查的14,738个样本为对象。 除去变量有缺失值的情况,多重填充其他变量的缺失值( m=50 )进行验证,结果作者最终采用了add health数据中的13,568个样本的数据。
然后,作者列举了原因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的构成和赋值,并在论文中进行了详细说明。 因为其中包括感情状况(作者解决了它)、自杀的想法、自杀的尝试。 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包括个人自杀倾向、他人自杀倾向和个人特征(见表1 ),分别用ols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自变量、自杀行为和自杀愿望、情绪状况。 表2-5给出了相应的统计分解结果。 经过统计分解,作者得出了以下第一个结论。
他人公开的自杀尝试会影响个人的自杀尝试行为,但有关交友的选择性解释只能部分证明个人自杀尝试行为在一年后发生的变化(见表2 )。 他人公开的自杀企图和自杀致死的新闻与个人自杀意念有显著关联,他人未公开的自杀企图和意图对个人感情状况无显著影响(见表3 )。 他人自杀意图的表露对个人情绪状况有负面影响,且他人情绪状况与自己情绪状况呈正相关,但统计结果不能说明情绪渲染与自杀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见表4 )。 女性在说明分解部分出现的自杀尝试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但在大多数自杀感染行为上与男性相同。 别人有自杀行为的情况下,男女的感情状况可能有差异。 但是,由于作者在论文中未确定显示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也未绘制图表,因此对性别和自杀感染的解释还不够充分——探索不同性别个人所具有的自杀感染机制,是作者鼓励其他学者进一步推进的研究议题。
总之,本论文将阐述自杀的尝试、自杀意图、感情状况、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个人特征、与社会(支持)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关联三个维度。 在这里,也是我们在social science medicine上对大学生自杀的想法进行的研究( AtyPology OCIALCAPitalandits Mixed Blessing Forsuicidalideation:Amultile Velideation:Amultile Velideation:Ation 请将当之无愧的students PubMed.NCBI.NLM.NIH.gov/31665656/)作为批评的参考。 和这篇文章一样,我们发现社会连接并不总是好的,有些类型的社会连接会增加自杀的想法。
我们也需要受到这篇论文的警告。 当我们得知个人公开自己自杀和感情的消息时,我们不仅要对其给予正确的关注和帮助,还需要注意他/她的朋友。 任何事情都是有效果的,所以坏情绪会传染。 传达给别人的很多坏情绪,坏情绪也会变成come back to haunt you。
自杀帮助热线: 010-8295-1332。
我希望每个人都不要拨号。 我希望一个人能记住。
作者|杨芳瑛(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晓照(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朋友之间的自杀公开:利用社会交往互联网数据了解自杀感染”
浏览原文信息进行推荐
你的学习用了“大脑”吗?
□王亚鹏一旦我们了解了大脑遗忘的规律,就能更合理科学地安排复习的时机。 有时想起自己的正确之处,进行判断和反省…。
标题:“朋友间的自杀披露:利用社会交往互联网数据理解自杀传染”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