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23字,读完约16分钟

罗素

作者:(英) a.c .格林

译者:张金言

版本:译林出版社

年11月,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解体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灵的分解》、《事物的分解》等。 罗素在下国际象棋。 1950年,罗素得知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诺奖后拍照。 罗素和第三个妻子海伦·帕特丽夏·斯宾塞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康拉德。 罗素自传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

译者:胡作玄、赵慧琪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02年1月现代哲学家格林的《罗素》一书,第一句话是“罗素活得很久,做了很多事”。 当然他的长寿——不仅仅是享年97岁,更是指他生命的活跃和多产。 他一生的故事之多,他自己要完成三卷书700多页的自传。

从1895年发表第一份签名复印件开始,到1970年去世的四天前,他一直拔笔出书,一共出版了70本书,发表了2000多篇复印件。 关于罗素的一生,在格林的话之后,可以明确地补充说“名声很高”。 这样的名声,当然包括各种荣誉,但也涉及到一些负面的“坏名声”。 有指他在世时的名声,也有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从任何一个立场来看,罗素的一生都极其丰富。

思想文化界

《孤独的精神》vs《疯狂的灵魂》

对今天的大众读书人和知识分子来说,罗素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声,可能来自于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 1950年,诺奖委员会颁发罗素这个奖时,官方解释说:“表彰他在多样重要的作品中维护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关于罗素的事业,他在诺奖官网上表示:“罗素在逻辑和数学相关的哲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但是,他的著述行业相当广泛。 他的作品轻松地夹杂着幽默,扩展了大众网民的科学和哲学知识。 此外,他还写关于社会和道德问题,他的许多角度经常引起争论。 罗素一生提倡理性和人道主义,是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捍卫者。 ”。

注意,这不是和平奖,而是诺奖没有的“哲学奖”。 所以,很多时候,网民对着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字,自然想找他的文学作品来浏览。 但是,网民很可能找不到他的小说作品,也有人建议看散文和短论等文集,读《西方哲学史》之类的作品。 起初,似乎有种奇怪的感觉,即文学奖获得者最有名的作品中没有小说。

实际上,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想要发表短篇小说,却遭到不自然的冷遇,崇拜他的人没有欣赏过这些“纯文学”作品。 但是,任何网民阅读后,都会发现罗素在任何一本“非虚构类”的畅销书中独特的“文案魅力”。 他往往没有故事,没有诗,但感动你,激励你,让你深思,爱你。 当他把简洁提炼的语言、轻松愉悦的幽默和他博学的知识和敏锐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时,显得尤为迷人。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称赞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事实上,罗素作品中的许多句子已经成为广泛引用的格言警句。 例如,“幸福的秘密就是尽可能广泛地保持有趣,不敌对,尽可能友好地引起你的兴趣和对待别人。 ”。 (《幸福之路》)“美好的生活由爱刺激,由知识诱惑”(《我信什么》)“愚蠢的人在报告聪明人说了什么时,不可能准确。 因为他会不自觉地把听到的翻译成他能理解的复制品。 ”。 (《西方哲学史》)“麻烦的根源之一是,在现代世界中,当聪明人充满疑问时,笨蛋会自己这样想。 ”。 (《凡人及其他》)“如果你因为和你的观点不同而生气,那就意味着你没有正当的理由多次不自觉地明白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 (《非通俗散文》)“哲学的要义是,从简单不值得一说的东西,到悖论的谁也难以置信的结果。 ”。 (《逻辑原子论哲学》)而且,在所有格言中,赞歌度最高的当数是自传序言中关于“我为什么活着”的美文。 “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类痛苦的无限慈悲三种朴素异常强烈的热情支配着我的生命”。

“逻辑拆析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除了语言文案上的美称之外,罗素在思想文化界受到欢迎和尊重,这与他的贵族出身和传说中的悲喜人生无关。 罗素于1872年5月18日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贵族家庭。 祖父约翰·罗素爵士曾两次就任英国首相。 父亲是安伯雷子爵,母亲是男爵的女儿。 有名的哲学家米尔是罗素的“教父”。 但是,那之后,不幸的事件相继发生。 罗素两岁的时候,妈妈和姐姐死于白喉。 之后不到两年,他父亲就死于支气管病。 罗素6岁的时候,祖父也在1878年去世了。 离开他和他的哥哥,由祖母伯爵夫人抚养。 关于他的教父米尔也在罗素出生一年后去世了。 罗素的少年时代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一直在家里接受指导。 他在自传里说,自己当时很孤独,经常想到自杀,他对数学的学习和热爱才阻止了他。

“逻辑拆析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这种孤独感一直持续到他18岁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应用数学和数理物理学。 他在《我的心路在迅速发展》一文中写道:“剑桥为我打开了无限光明的新世界。 有生以来第一次,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人们似乎愿意考虑和接受。 ”。 加入剑桥有名的秘密学社“使徒会”,结交了摩尔等挚友,受到了数学家怀特海的关怀和指导。 1894年毕业后,在剑桥大学获得研究员一职。 三年后,他出版了第一本数学着作《关于几何学的基础》。 1903年,写完了《数学原理》。 两年后,又在著名哲学杂志《心》上发表了有影响力的重要论文《论指称》。 那时,他才33岁。 旁观者可能期待着罗素的人生沿着安静纯粹的数学和哲学研究道路稳步上升,但殊不知他的生活一直有着深厚的关怀。

“逻辑拆析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小时候,罗素在祖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对社会正义和改革抱有很强的信念。 他在自传里写着。 “她当时给了我一本圣经。 扉页上写着她着迷的句子。 其中之一是“不得作恶”。 她强调了这句话,让我不怕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少数派。 ”。 1896年,他公开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政治著作《德国社会民主》。 作为和平主义者和反战活动家,他经常参与各种社会改革团体和反政府示威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参与和平运动被判入狱六个月,后在剑桥三一学院辞职。 作为无神论者,他就性、婚姻、道德、宗教等问题发表了在当时社会被认为过激的言论。 二战后移居美国,访问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被纽约城市学院任命为教授,但由于他过激的发言,该任命被当地法院判决无效。 有一段时间,很多报纸和出版社不愿意发表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一时陷入了困境。 幸运的是,费城的伯恩斯基金会邀请他参加哲学史系列的演讲。 这些演讲在1945年作为《西方哲学史》出版后大卖,这本书的稿费成为其余生的首要收入来源之一。 罗素从美国回到英国后,剑桥大学再次给了研究者一个职位,但他仍然发表演讲,参加政治活动,在广播节目中纵论时事政治。 1961年,89岁的罗素被指控煽动他人参加反对核示威,并被判处2个月监禁。

“逻辑拆析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中国诗人徐志摩说:“罗素是现代最莹理性的结晶,远离他的名学数学之理,又是炽热的感情,加上反抗世界勇敢道德的勇敢,真是模范伟大的人格,古今无之。” 这个评价可能代表了罗素崇拜者形象的相当一部分。 但是传记作家蒙克把罗素的前半生描述为“孤独的精神”,后半生描述为“疯狂的灵魂”。 这也是大概正确的概括。 毕竟,对伟大的思想家来说,“孤独疯子”和“作品人气”并不是矛盾的评价。

职业哲学圈

"他改变了哲学路线,赋予了他新的性格. "

与其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萨特不同,罗素哲学当时不仅代表着新的主张,还代表着新的学术研究的前进道路。 这可能是职业哲学家以外的网民所不熟悉的,但却是展示罗素人生丰富性的特点。 他不仅是受到知识大众热烈欢迎的思想启蒙者和哲学普及者,还是符合严格学术标准的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哲学家。 正如哲学家耶鲁所说,“罗素比我们时代的其他哲学家更接近受欢迎的哲学家的形象,能够很好地将普遍的学问与人类的行为联系起来”。 关于“普世学问”,他在职业哲学界最公认的成果是,通过将数学和逻辑引入哲学进行分解,开创了20世纪至今天英美哲学主流的新风气——分解哲学。

要说罗素的散文作品大多在社会大众看来还算轻松,对刚进入哲学课的大学生来说,读他的“指定”作品可能也不轻松。 因为哲学系的学生们正在从罗素入门,第一次分解哲学。 罗素的《论指称》被誉为现代解体哲学的典范,他的《数理哲学导论》《哲学问题》《逻辑与知识》等著作也多为哲学系的必读书籍。 操纵这些著作,往往要经过艰苦的学术训练。 但是,一旦入门,就会立刻觉得这第一件“不简单”的事很有价值。 因为通过必要的逻辑符号和详细的论证过程,会给哲学思考以新的评价。 哲学不仅深奥,而且像数学和科学一样严谨而清晰。

罗素强调逻辑的严谨,成为了正如艾伦·伍德所说的“热情的怀疑论者”。 他相信“怀疑”有“解放心灵”的作用,认为哲学的真正价值。 在《哲学问题》的最后,罗素这样写道。 “哲学之所以被研究,并不是为了给哲学问题一个特定的答案。 因为一般没有已知为真的特定答案。 哲学是为了哲学问题本身。 因为这些问题可以扩大我们对可能性的构想力,丰富我们内心的想象力,削弱阻止内心沉思的教条式自信。 最重要的是,经过哲学沉思所面对的世界的伟大,我们的心也变得伟大,有能力与那个世界融合。 这种融合对我们的心灵是最好的善。”耶鲁以罗素的名言“如果没有理由认为某个命题是真的,就不要相信它”(《关于怀疑主义的价值》)为一生的座右铭,以与罗素的关系为莎翁剧的哈姆雷特和霍利西 此后的许多哲学家包括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奎因等,大多被罗素改革创新的哲学观念吸引到哲学这个职业上。

“逻辑拆析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当然,从历史上看,分解哲学的创始人不是罗素一个人。 罗素之前从事弗雷格的创造性工作。在罗素时代,还有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之后,还有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为样本的分解哲学。 但是,正如《剑桥指南:罗素》的编辑格里芬指出的那样,“要过度评价罗素思想统治20世纪分解哲学的程度并不容易。 事实上,所有快速发展的线索都是从罗素开始的,或者是因他的传播而发生了变化”。 在实际影响中,弗雷格作品当时被埋没了,但罗素相关思想的解释和发挥让哲学界观察到了弗雷格。 维特比是罗素在剑桥的学生,即使在那后期罗素的思想迅速发展,罗素的影响依然清晰。 关于斯特劳斯和赖等日常语言学派的学者,很多人可以看作是对罗素逻辑分解思想的反应。 因此,我们可以像格林一样评价罗素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而不必轻视其他人的贡献。 “他改变了哲学路线,赋予了他新的性格。 ”。

“逻辑拆析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对于罗素,职业哲学界的评价也受到了贬低。 最常说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用他“肤浅轻率”的说法时。 根据罗素设定的严格标准,他自己后期的作品和这些作品中似乎缺乏谨慎和细腻。 这包括《西方哲学史》这样市面上有售但被认为不可靠的哲学史教材,也包括《人类的知识》这样的作品,后者在哲学家马尔科姆看来具有“魔术人的风格”。 对语言风格有自信,有活力,总是让观众发笑,困惑,让观众望而却步。 当然,也有他关于政治、社会、道德等通俗作品的哲学批判。

据蒙克说,维特根斯坦对人说。 “罗素的著作应该装订在双色封面上。 任何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阅读与数学逻辑有关的红色装订。 涉及伦理和政治的东西必须装订成蓝色,不允许任何人阅读。”如果我们把网民限定在职业哲学圈,罗素本人似乎也能接受这样的评论。 因为他回答了对《社会改造原理》一书的批评,说自己不是作为“哲学家”写这本书的。 “要理解这样的书,就必须忘记我的技术工作。 如果我是登山运动员,写了一本关于登山的书,可能会谈论日出。 根据哥白尼的理论,我们期望没有人会提醒我们太阳实际上并没有升起。 我对社会和政治类著作的批评,在我看来像是这样的注意。 ”。

即使是像《人类的知识》这样一般被归类为哲学的书,罗素在序言中也说:“这本书不是面向职业哲学家的,是写给对哲学问题感兴趣,但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思考哲学问题的大众网民的。”

逻辑分解

“今天的法国国王是秃头”

但是,大众网民很少研究他在逻辑和哲学方面的专著,职业哲学家也不太重视他的通俗作品,但罗素作品给大众网民留下的“易读”、“理性”的印象,是他作为职业哲学家所创造的“严谨”。 逻辑性强,可以说是思想文化界和职业哲学界对作品的共同评价。

当然,也有人指出两组所说的“逻辑性”是两回事。 思想文化界是非形式的“逻辑”、职业哲学界的“逻辑”被形式化了。 我们说身体作品逻辑性强的时候,可能意味着符合日常语言的逻辑规范,也可能意味着应用了现代数学科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和符号逻辑。 罗素自己的“数学原理”和后来与怀特海合着的三卷书“数学原理”,是后者“逻辑”的经典作品,作为“新逻辑”,是严重依赖于过去长期统治西方文化的日常语言经验的“旧逻辑”——亚里士多德三段论。

正如罗素所说,“旧逻辑束缚着思想,但新逻辑可以插入两翼。 ”。 但是,当罗素说现代新逻辑超过了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时,要注意现代逻辑的优越性不是引入了现代数学的符号表示法,而是能够很好地解决用旧逻辑无法分解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哪些表达多而关系复杂的词语 换句话说,在罗素那里,尽管研究现代逻辑时需要使用数学技术,但在用现代逻辑思想分解我们面临的问题时,作品不一定需要充满数学符号,其重要意义多次从逻辑的角度分解问题,进行讨论 这也许能解释罗素作为数理逻辑学家,为什么一方面能在职业哲学圈内成为“逻辑的哲学讨论”的典范,另一方面却能让大众网民屈服于他的作品逻辑。

事实上,即使是罗素对哲学专业问题的逻辑分解,也不一定能通过数学符号来理解。 以他解体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现任法国国王是秃子”为例。 这句话的棘手问题是“今日法国国王”这一限定描述语(或临摹语)。 一般人们把它看成名词短语,用作句子主语时,肯定是指存在的对象。 否则,这句话就等于什么也没提。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解决方法:表示命题的句子都是主谓结构,说明主语说话的对象,谓语表示该对象可能具有的属性。 但明显的事实是,目前法国没有实行君主制,不存在国王。 由此产生的另一个哲学课题是,如果我们认为一个记叙文是真还是假,那么基于逻辑排中律(逻辑学基本规律之一,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矛盾的思想不一样是假,一定是一个真),“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但是,现在法国没有国王,我怎么能断言它不是秃顶呢?

“逻辑拆析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面对这样的困难,罗素提供了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但更明确的“逻辑分解”。 “现任法国国王”等限定性描述语(包括“圣诞老人”、“神”等人名之类的词语),其逻辑功能与专家完全不同,并不直接指向个人对象,而是与谓词“秃子”的地位一样,具有某种性质和相关性。 考虑到今天法国不存在被称为国王的个人对象,这句话表示一个伪命题。 因此,反驳这句话的说法是“现在的法国国王不是秃顶”,根据反驳者的实际意图,其逻辑含义是:现在的法国国王,不是秃顶,而是个人对象,是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顶。 前者为伪命题,后者为真命题。 无论如何,逻辑列中的律法不会因为现在法国没有国王而失去效力。

由此可见,罗素专业哲学论著中的“逻辑分解”与他在通俗作品中对日常或热点问题的“逻辑分解”并无本质区别。 有学者认为,罗素在大众作品中对道德、政治、宗教等热点问题存在某种偏见,但类似偏见的东西同样出现在他的哲学作品中。 现代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指出,关于专家必须指出个人对象的说法,这不过是默认而已。

当然,罗素的具体见解和结论,无论是其通俗作品还是哲学论坛,要么被今天的人抛弃,要么被今天的人所超越,要么被其他逻辑学家所扩展或修改,甚至是其当初用来解决问题的“逻辑理论”。 但是,敢于用现有的逻辑面对和分解问题,通过“逻辑分解”寻找另一种可能性,防止我们盲目相信,可能是罗素最大的贡献。 这也给作品带来永久的价值。

□张留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信息推荐

吸烟会增加感染新冠引起肺炎的风险

新的研究表明,吸烟会损伤肺部,增加感染冠状病毒的风险。 南卡罗来纳大学贝勒医学院的团队专门研究了已知...

标题:“逻辑拆析 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10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