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7字,读完约3分钟

出生于1931年的郑福来是80年前卢沟桥事件的实验者。 他现在是耄耋之年,担任卢沟桥抗战史义务讲解员长达66年。

“那天,王永禄的儿子站在房子前面,子弹落在街道中间。 炮弹皮从他的肚脐刺穿,即使有人被送到铁路医院也没有来救治。 如果说他还活着的话,现在就90岁了。 ”。

“七七事变”的一幕细节,铭刻在郑福来的脑海里。 当晚,6岁的郑福来被密集的炮声惊醒。 第二天,他背着黄色的书包去补习班,对父亲说:“29军队和日本人吵架了,不能去学校了! ”被阻止了。

随之,连日的炮火震撼着房子,郑福来了,不得不和母亲一起逃到保定。 二十几天后,他们回到卢沟桥家,家里三间灰土房被子弹炸没了屋顶,没有了门窗,奶奶,爸爸也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离家30米的岱王庙,成了日本侵略军的军营。

曾目睹日本侵略军滥杀无辜和恶性犯罪,郑福说:“日军杀死中国人,就像扭打蚂蚁一样。 这些历史悲剧在中国不会重演。 ”。

从此,横跨永定河全长266.5米的卢沟桥,成为郑福来儿童时期的游乐“游乐场”、少年时期的亡国“屈辱地”,以及与之相伴的“精神家园”。

1949年,18岁的郑福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1年,20岁的郑福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卢沟桥镇镇长,接受了美国记者爱泼斯坦,作为证人讲述了卢沟桥事件的经过和当地人的抗战史。

从此,郑福自发在卢沟桥地区开始演讲,向来往于卢沟桥抗战历史的中外游客讲述卢沟桥的历史和文化。 负责外事接待的郑福退休后,义务说明变成了本职。

郑福在自己担任义务讲解员这么多年来,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外国客人和数万名参观者,并向军营、学校、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说明,但没有收费。

“大桥七七遇难,亡国的痛苦凄惨了……”。 从1982年的《忆七七》开始,郑福来写诗留下了它的历史,至今这些诗集的手稿都被他的桌子填满了。

在义务说明的过程中,郑福来不断看书看报纸和电视上的补充知识,了解动态,向邻居请教历史传说。 经过每天的积累,郑福成为了对卢沟桥历史最熟悉的“活标本”。

年公布的第四届北京市级无形文化遗产工程的代表传承人中,郑福来因对卢沟桥传说民间文学的贡献而位居其中。

郑福来家里还留着台湾中学教师的手写信。 整齐的竖版信纸上,姚秀的毛笔字记录着对郑福来老人的敬意。 这位老师还在书中写了对郑福来的访问。 书名叫《老人与桥》,记录着郑福来老人与卢沟桥的故事。

郑福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兴奋剂。 我只要活一天,就说一天。 如果能活到100岁,我就说100岁。 ”。 (文/摄陈维松)

标题:“亲历“七七事变”的耄耋老人”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