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29字,读完约10分钟
古代的棺材到底是怎么送到悬崖上的? 争论很多从教科书中删除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假”的吗? 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技术? 神秘的“木牛流马”到底长什么样子? 该大学教授陆敬严通过复原创造了模型,再现了中华古代技术文明。
古代的棺材到底是怎么送到悬崖上的? 争论很多从教科书中删除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假”的吗? 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技术? 神秘的“木牛流马”到底长什么样子?
1月10日,《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出版研讨会在北京维景国际酒店召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生张柏春、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及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生冯立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戴吾三、。
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出版研讨会以“中国古代机械文明的再现”为主题。
李约瑟列举了26种中国古代的优秀发明
迄今为止,说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多会想起“四大发明”,但除了“四大发明”以外大家都不熟悉。 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到底有没有科学技术? 答案当然有。那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何?
知名科技史家陆敬严在力作《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在秦汉时期开始进入先进行列,而且这一阶段出现的重要科技成果特别多,在过去的任何时期,如秦陵铜车马、指南车、记里鼓车、三脚架挂、独轮车、独轮车。 陆敬严认为,中国科学技术位于先进行列的时间应根据秦陵铜车马计算。
20世纪80年代秦陵出土的铜车马,形态逼真,造型优美,结构多,复杂完整,展现了秦代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制造技术。
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先进了? 陆敬严说,中国科学技术退出先进行列的时间是明代中后期,也就是15-16世纪。 这个时期的西方正处于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前夕,科学技术进步明显。 从明代中晚期到清朝,欧洲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上超过了中国,这也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先进的局面结束了。
陆敬严在书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机械、发展迅速的国家之一。 历史上,中国机械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农业、冶金、纺织、车船、军事、天文、钻井等行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宏篇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综述中,以英语事件的母号列举了26种中国古代的优秀发明,指出这些优秀发明在欧洲被采用是在中国几个世纪到十几个世纪之后。 这26种发明中,12种属于机械范畴,另外10种多少与机械有关。 中国古代机械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机械技术的光辉,其种类、数量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并不大。
英国学者约瑟夫( joseph needham,1900-1995 )。
在研讨会现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温泽远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一书的出版初衷和经过。 他说,实际上这些中国古代的杰出成就,中国人知道的不多,也很陌生。 《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生动地再现了中华古代机械技术文明的整体面貌,并且通过不可复原期的机械制作成果,可以让更多的网民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脉络,揭示其快速发展的轨迹和兴衰历史,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张柏春也肯定了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和非凡的价值。 他说,中国古代机械复原工作人力、物力消耗大,见效慢,以前从事这项研究的人极少,这片学术园地有大量空白,专业书籍和复原研究工作也很少。 但是,陆敬严并没有放弃撰写完美中国机械工程史的目标,相继撰写了《中国古代兵器》、《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中国机械史》等着作。
张柏春说,《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作为技术史的专著,结合古文献的记载、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进行了机械的技术史研究和复原,不仅继承了刘仙洲的机械史研究做法,而且迅速发展了王振铎等人开创的古代科学技术的复原研究。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陆敬严教授实地考察了西南古栈道,结合实际,恢复了木牛的流动马。 江西贵溪仿古吊悬棺,解开永恒之谜。 仔细推敲、复原古籍文献,制造多种军事机器……他制作的近100种约150个大小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前人的智慧和巧妙,再现了中华古代技术文明。 ”。
古代的棺材到底是怎么送到悬崖上的?
从武夷山和周边地区诞生的悬棺被认为是千古之谜,那么古代悬棺是如何被送上悬崖的呢? 陆敬严在《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一书中,根据古籍记载和实地调查,总结出悬棺不是依靠神或自然的力量,而是古代的起重工程问题,使悬棺上升的四种方法。 有吊升法、栈升法、堆土法和增水法。 其中提升法采用最多,提升法的采用需要一定的栈道基础,填土法的采用有限,增加水涨法的采用更少。 但是,无论何种做法,都必须将起重机和运输结合起来。 那么,用来提升悬棺的设备是什么呢? 陆敬严在书中写道,用于抬起悬棺的设备应该是当时已经存在的起重机械,如杠杆、滑轮、滑轮、绞车、棍棒和绳索等。
四川和云南交界处有许多悬棺,悬棺埋葬的年代非常久远,从现在发现的悬棺遗存来看,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
悬棺,也是王方最感兴趣的文案。 他除了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生死哲学外,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在研讨会现场,王方从悬棺开始,认为悬棺的“悬”是悬挂的“悬”,是悬而未决的“悬”,书中的相关研究,打破了其中的神秘色彩,处理了中国丧葬文化之谜。 座谈会现场,《科普时报》总尹传红也以悬棺、记里鼓车、被中香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发明为例,阐明了古代机械还原的幽默性、学术价值、科普意义。
出现在前汉的被中香炉,无论怎么倒转,灰盂兰盆都不会翻,原理和今天的陀螺仪一样。
但是,陆敬严在书中表示,不同地区悬挂棺材的具体方法可能不同,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使用的机器都不得超过当时的年代,必须满足当地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 他曾专门写过《中国悬棺研究》,展示了根据所处的环境,实际上使悬棺上升的做法。
从教科书中“消失”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伪装”吗?
近年来,对张衡地动仪的讨论很多。 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介绍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科学家张衡制造了测量地震方向的装置,被称为地动仪。 这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台地震仪器。 ”。 但是,在年的部编本教材和年的统编本教材中,没有介绍张衡和地动仪。
旧版人的教版教材中介绍了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消失”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伪装”吗? 陆敬严在书中指出,从古籍记载来看,张衡地动仪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接收地震信号的系统,其构成为都柱和八个轨道。 二是地震预警系统,由内部机关、水龙头、铜丸、蟾蜍组成。 遗憾的是,作为地动仪核心部件的机构无法了解详细情况。
许多现代学者对张衡的地动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早在19世纪,日本学者就已经论述过了。 此后影响较大的构想还包括王振铎恢复地动仪的构想、席文提出的地动仪构想、中国地震局等单位恢复地动仪的构想。 陆敬严说,这些关于地动仪事业原理的构想,都是利用物体的惯性,从科学角度看也是合理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后者的两种构想更是敏锐。 《后汉书》提供了张衡创制地动仪的宝贵史料,因此比其他国家早约1700年,李约瑟把张衡的发明称为“地动仪的祖先”,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但是陆敬严还强调,地震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了解中国古代地震学上的巨大成果,将会受到现代研究者的启发,但不应过分夸大动仪的灵敏度。 对张衡地动仪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都柱只能沿8条轨道倾倒,2条相邻轨道之间有45°的角度。 相邻两条轨道之间的方向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很难准确报告,方向与各轨道相差22.5°时,误差最大。 张衡地动仪只报告地面振动,无法分辨这种振动是地震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另外,在地震必须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地动仪不能报告,也不能数字化地震的强度。
“不用人的力量就能自己行走”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的三个现场让我想起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陆敬严两次参观复原的战争模式时的情景,他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延续不仅仅是“四大发明”,而是应该从民生的角度,关注这些工具支撑着我们千年富足的生活, 中国的物质文化研究不仅局限于快乐生活文化和市井生活文化,在机械的灵巧性、技术的智慧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戴吾三在当时的采访标题中说:“木牛流马进入了梦乡。” 其中化学用的《木牛流马》实际上也是陆敬严及其学生较多的复原作品之一。
处理诸葛亮粮食运输问题“不用人手就可以自己行走”的“木牛流马”到底是如何成长的? 陆敬严在《诸葛亮集》中发现了《木牛流马法》的详细记载。 根据其中“一脚四脚”的形容,装饰牛脖子用于货物运输的人力推进独轮车,车轮用于行驶,4根柱子用于停车时的支撑,估计具备当时先进的制动系统。
用树牛的推测图复原的模型。
为了验证假设,陆敬严从上海飞往四川,爬上峭壁,测量了古栈道上残留的楔孔。 根据计算,由于力臂的力矩关系,古栈道能够承受的通行重量基本上在150公斤到200公斤之间,这是当时制造水平下能够制造的重型独轮车的载重,基本上是当时士兵一年的粮食重量,完全符合古书《一木载重岁的粮食》的记载, 在当地老年人的访问中还得到“五尺道”(古栈道宽约5尺)的消息,同样根据独轮车的尺寸,最终还原了木牛流马的模型。
标题:“从教科书中“消失”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造假”吗?”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