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80字,读完约7分钟

《现代荷汉词典》年增订版孔泉摄

中新网北京2月9日电(记者路梅)初版为1995年的《现代荷汉词典》,年增订版于最近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中海外交官编撰的荷兰语和汉语双语词典,增补了8700多条新词,全书包含6.7万词条和近10万释义,涵盖60个领域的词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荷兰语双语词典。

词典编纂者孔泉从1973年开始进入外交系统工作,担任外交部信息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欧洲司司长、中国驻法国并驻摩纳哥公国大使等职,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最近,孔泉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回顾了《现代荷汉词典》从发行到编纂所经历的三个版本,近40年间的时代变迁。

《现代荷汉词典》年增订版孔泉摄

青年初心填补空白

1973年,18岁的孔泉作为边学习边工作的大使馆学员前往比利时学习佛兰德语(比利时荷兰语的旧称)。 那时中欧来往稀少,新闻闭塞,欧洲语言学习工具十分匮乏。 “当时没有荷汉辞典,只能用荷英、荷法辞典学习,很辛苦。 ”。 孔泉的回忆。

1976年,孔泉正式被派往中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工作。 当时馆子的住宅在滑铁卢附近,离布鲁塞尔十几公里的偏僻地方,生活很单调。 这位年轻的外事人员心里想:“利用这个时间编一本荷汉词典,试着填一下这个行业的空白吗? ”。

热血投入具体事业时,孔泉感受到了它的艰辛。 编纂的繁杂和无聊,出版社主管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力的质疑,深深地困扰着他。 他把这些告诉了时任商务印书馆总兼社长的陈原。 这位着名出版家、语言学家前辈亲自回信,表示了坚定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支撑着孔泉终于完成了词典的编纂。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孔泉花了大部分业余时间,在陈原的鼓励和王文博、高占生同事的帮助下,完成了词典第三稿的编审工作,于1995年正式出版。 这也是中国第一本荷兰语互译词典。

《现代荷汉词典》编纂者,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路梅摄

中荷交往的文化纽带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过几次石油危机,荷兰进入经济增长期,许多中国人到荷兰寻求工作机会,中荷之间的人员、经贸交流越来越密切,诉求于两国语言的互译。 孔泉的《现代荷汉词典》不仅很受荷兰语学生的欢迎,而且作为必须的工具书,被荷兰政府赠送给了入籍荷兰的中国人。

时间,洛阳的纸很贵,本来印刷量就少的《现代荷汉词典》供不应求。 其中有些人看到“商机”,印刷盗版出售,或混入荷兰政府的捐赠书中。 为了满足市场的诉求,《现代荷汉词典》于2003年出版了修订版。

随着中欧关系的迅速发展,荷兰的中国侨民和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 现在荷兰的华侨达到了20万人,中国留学生超过了1万人。 成千上万的荷兰人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 由于供给不足,已经在销售的2版《现代荷汉词典》在旧书网上销售了原价的10倍以上的价格,最高定价达到8千人民币以上。

与时俱进增订新版

“语言的活力来自不断出现的新语言。 近十年来,由于年度修订,欧美各国的大词典增加了数千至万个新词条。 《现代荷汉词典》也应与时俱进”孔泉说,在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利用在家时间,根据荷兰政府实施的荷兰语言文案改革,验证修改了词典所有词条的拼写和释义,参照荷兰通用的多部新版词典,并指出,

打开词典,收录了“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措施规定”等新词条。 以前收录的词汇“involutie”在释义中加入了新的释义“内卷化”,指出了最近在中国社会交往媒体中广泛讨论的“内卷化”现象。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把当今时代的特征鲜明地展现在了招聘者的眼前。

在词典的三版编纂中,孔泉更深刻地体验了中国开放与世界潮流相互借鉴的过程。 例如“海绵城市”、“拼车”等概念和现象,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出现在中国,在翻译荷兰语相关词条时,孔泉只能用生硬的长语来表达。 现在汉语词汇的更新与世界同步,词典释义也更生动了。

中欧文化必须“美美与共”

年是中欧建交45周年。 孔泉的外交事业生涯几乎与中欧建交开始,他见证了中欧关系的迅速发展。 欧盟成员从当时与中国建交时的9个增加到现在的27个,年中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向人员交流超过800万人,中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根据2019年欧盟发布的《欧盟-中国:战术展望》报告,从外交上看,中国仍然是合作伙伴,但在5g等高科技重要行业,中国是同行竞争对手,在管理模式上,中国是“制度对手”。

对此,孔泉认为,这实际上是欧盟机构中的一些人对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认知偏差,从而引发了此后一系列对中国投资的限制,降低了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热情。 这些事情对于双方关系的长期问题,必须通过政策陈述和信息表达来面对和解决。 另外要通过人文交流进一步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互信,语言是重要的纽带。

《现代荷汉词典》增订版得到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大力支持。 孔泉说,40多年前,中远企业每年前往荷兰的货轮似乎还不到6班,今天中远海运和鹿特丹港合作推进形式多样、互利互补的合作项目,每月20多班货运频繁往返,“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 他们期待着扩大与荷兰的合作行业,非常支持这本词典的增订出版。 ”。

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在词典序言中说:“语言是两种文化之间最具体的接触点之一,翻阅词典,似乎也沉浸在文化交流中。” “我们必须不断修订,继续交流。 这本词典可以发挥其作用,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机会。 之所以能够加深相互理解和相互承认,达成相互尊重互信、互助互荣,是因为我们能够表达相互信息。 ”。

“相互了解是友谊的基础,相互信任是合作的保障”孔泉说,目前在欧洲投资的中国公司超过3000家,这些公司除了向所在国提供纳税和就业外,还希望作为促进中欧文化交流的润滑剂,成为中欧关系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孔泉精通法语、荷兰语,也可以使用英语、德语。 多年的驻外经历,让他体验不同语言丰富的细腻和表达的精妙。

“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有50多种官方语言。 孔泉认为,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对小语种的诉求量迅速增加,但在中国国内对小语种学习的资源和投入还不够。 “要实现真正深刻的情感交流和对不同文化的欣赏,还是要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来实现。 ”。

“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列出的所有工业门类。 孔泉说:“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也将成为掌握和理解世界语言最多的国家,也将成为最尊重其他文明、最重视人文交流的国家,正如世界各国和费孝通所说,‘希望与各自美、美人美、天下大同’。” (完)

标题:“中海外交官孔泉与他的《现代荷汉词典》”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