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5字,读完约4分钟

□宋宁刚

笔者新出的亲子诗集《给孩子写的诗》,记录了整本诗集与小而远的孩子勾结,从1岁到7岁成长的点滴。

坊间关于“给孩子的诗”有好几种。 从王小妮编的《给孩子的诗》,到后来北岛编的《给孩子的诗》,甚至果麦编的《天一童图书馆编》,树才编的……确实不少。 而且发现这些书大多以丛书的形式出现,分为现代诗卷、古诗卷、童谣卷、儿歌卷、童话卷、故事卷等。 得知这一点后,我感到惊讶的是,约一年后,国内出现了这么多儿童诗歌读物——当然,有些书的选择是重复的。

在这样的书里,我个人觉得王小妮编的《给孩子的诗》、屠岸编的《给孩子的诗园外国儿童诗卷》、树才编的《一个诗人的诞生外国卷》有点好。 从诗的选集,书的形式,到彩色印刷,多少的插图,都很好。 北岛编的书,选编很正常,而且是单色印刷。 果麦篇的书选得好一点,图也做得华丽,甚至可以说形状比文案还大。

我的这首《写给孩子的诗》和上面同类的书不同,首先,不是把多位作者的诗集中在一本书里的选书,而是一位作者独立创作的,要集中精力复制和风格,统一。 其次,严格来说,不是儿诗,而是母子诗。 因为这是亲子读物。 这两点在国内同类书中不常见。

《给孩子的诗》的腰封上有推广一词,这本书被称为“中国版‘父子俩’,太美了。 这本《父子俩》不是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说,而是德国漫画家布朗的漫画集。 后者是德国儿童读物和亲子读物中流传最广的出版物之一。 远方很喜欢读这本书,从两三岁一直读到现在,经常看得很开心。 我也喜欢看。 一开始是给他读的。 但是说实话,我觉得我的书没有达到布朗的水平。 那个单纯的轻浮,幽默,是我望尘莫及的。 但是,“给孩子写的诗”也许可以看作是中国网民和作者向“父子俩”表达敬意的作品。 至少我决心为网民提供中式亲子互动的样本。 至于做到了什么程度,只能由网民进行评价。

这本书上写的和我们一般看的儿童诗不太一样。 不仅不讲道理,而且有趣,还有点“荒唐”。 这也多少受到了“父子俩”的启发。 看那个只是乐趣,不是教音乐。 孩子的乐趣很单纯。 我们缺乏这样的单纯。 我们孩子的诗一直缺乏这样的维度。 我想展开这个维度,表现出属于现在中国孩子的单纯的快乐感、喜悦感,也就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孩子真正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我相信那个真的很美,真的很好。 迄今为止的儿童诗中,也有本质上缺乏真的。 也就是说,其教诲性的东西实际上是观念的产物,有造作性的一面。 我期待着开辟新的道路。

话说,我最近看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话,觉得很有趣。 “如果我自己是小说的网民,作者站在‘道德’的角度进行说教,我很快就会变得没意思……对于儿童文学,我长期以来都不明白地拒绝浏览。 第一个理由在这里。” (《松散的羁绊》)大江健三郎说,小时候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日本儿童杂志上刊登的童话和少年小说的“道德”有一种“难以忍受的陈腐气味,真的无法打动儿童的心”。 幸运的是,他小时候读的是《尼尔斯的鹅游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书,不是《普通的“道德”教育,而是感受到尼尔斯和哈克贝利芬追求“人的生存意义”的魅力而成长, “我认为这是我创作青年时代小说时的文学观的基础。 基于自己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和感想……(说) :我认为文学的根本是认真诚实的。 ”。

“一本好玩的中国式亲子诗集”

确实,文学的根本是“诚实”,也就是真善美中真。 我们许多儿童文学——其实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也包括成人文学——变得失真、虚伪、失善、虚伪。 因此,失去了美,难以赢得网民的心。 说到这,我希望这首《给孩子写的诗》能给大家一种不同的阅读感受。

信息推荐

德国疫情防控视频赞扬宅女

德国政府11月14日投入的抗疫推广电影中,将宅女称为“抗疫英雄”,鼓励减少疫情期间的外出。 这个90秒的视频是...

标题:“一本好玩的中国式亲子诗集”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