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2字,读完约3分钟

【编者按】

最近,北京大学信息与传输学院广电系副主任阿忆《风雨北大水木清华》一书再版,从北大红楼、清华工字厅开始,他讲述了这两个大师辈出的高等学府的典故。 我们请阿忆宣读其中关于清华建筑的文案,并将这篇文案刊登如下。

清华大学同方部

清华四大建筑,高大豪华,一百多年前,北京几乎没有同类建筑物。 在西式建筑群的包围中,清华同方部显得平庸简陋。 “同方部”的意思是“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 “同方”二字取自《礼记》,它是儒学名着。 20世纪20年代是儒学精神受到质疑的年代,其伟大的哲学,总是有因国家弱小而作为替代罪羔羊的可能性。 “打倒孔家店”后,同方部也是每年农历8月27日祭祀孔的地方。

清华的特色是既是西洋式足球联赛,又是悼念孔圣人的仪式。

那时,清华学生的课不是按铃,而是敲钟。 每次上课时间,工人都会离开怡宝,爬上荷塘东边的小斜坡,去敲那个巨大的铜钟。 在早期清华毕业生的记忆中,钟声很远,钟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绿色的斑纹,挂在白色的钟栅栏里。

200多年前,干隆让工程师们把从万泉庄引过来的活水用石头栅栏围起来修了一条水渠。 半个世纪前,它曾经自由奔流,至今石桥依然存在,但已不是100年前的样子,桥下的河床,向下深入不止一处。 小河那边有清华二校门,见证了百年间这里发生的一切。

长期以来,清华园与首都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 学生们进城,除了每天坐往返一次的公共汽车外,只能坐小毛驴车。 所以,一进入清华,学生们就会与世界隔绝,进入美丽的世外桃源。 当时人力车是奢侈品,清华教授月薪400银元,相当于现在的4万元。 那时,洋车在学校门口等着,就像今天的出租车排在高级酒店门口外面一样。

1915年,梁实秋考上清华。 他将清华园通往西直门城楼的道路描绘成垂柳轻拂的夕阳古道。 两侧是纯粹的乡村景象,与今天连接海淀区和西城区的高速公路完全不同。 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清华园才远离城市的喧嚣,安静而悠然。 由于其特殊的美丽,清华园成了清华学子一生难忘的记忆。

季羡林1930年进入清华外文系(原西方文学系),1935年留学德国,在德国住了10年,直到1946年才回过北京。 在清华原国学院导师陈寅恪的推荐下,季羡林教授北大,创立了东语族。 但是,季羡林也在意清华,每次沿着梁实秋写的古道去清华,他的心里总是有说不出的乐趣。 他在《清华颂》中写道:“清华四年的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四年。”

“每当严冬开始,春天的消息在清华园里似乎比其他地方来得早,阳光比其他地方多。 这片草从融化的雪中探出头来,我们知道春天悄悄地到来了。 不久,满院子鲜花盛开,形成了花山、花海。 转眼间,就听到了满园知了的声音,充满了荷花的香味。 直到蝉声消失,荷花凋谢,红叶取代红花……红叶飘落,白雪纷飞,整个庭院都变成了银装玉塑。 “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焦急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

【读书】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

阿忆/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年9月

本书来自北大红楼、清华工字厅,涉及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全面抗战时期风雨飘摇的西南联大、内战时期各势力的游戏,故事有大师,有学子。 信息推荐

德国专家:地中海式饮食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

新华社柏林11月10日电(记者张毅荣)德国联邦食品农业部日前召集专家探讨饮食与老年痴呆症的关系。 一位专家说,地中海是...

标题:“开卷有益”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