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4字,读完约5分钟

随着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被疫情搅乱,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疫情防控措施。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中,德国和韩国被视为比较有效的应对大流行的典范。 虽然两国的应对措施各不相同,但取得了比较有效的抑制病毒传播的效果。

3月27日,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医务人员为乘客进行了检查。 新华社资料图

专家:其他国家可以从韩国学到很多经验

据美国cnn报道,韩国政府将于2009年2月开展大规模病毒检测,积极跟踪接触者,采取严格的公共卫生措施和严格的隔离制度,利用数字技术,不进行大规模封锁,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通过这样的措施,现在韩国的疫情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 4月19日以来,韩国1日新增确诊病例均不到15例,多日呈个位数增长。 随着长达45天的社会交流距离严冬期结束,韩国政府宣布,从5月6日开始,韩国将过渡到生活与防疫并行的“生活防疫阶段”。

根据“生活防疫”的方针,居民疑似新冠肺炎时,应当在家休息,与他人保持至少2米的距离,洗手,保持房间通风,定期消毒。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感染高危的人必须继续呆在家里,不要在封闭和拥挤的地方活动。

另外,韩国职业棒球联赛也于5月5日恢复,但比赛中没有观众。 裁判员和教练必须戴口罩。 另外,韩国学生在遵守一系列防疫措施的基础上,将于5月13日返回学校。

牛津大学赛义德商学院( oxford said business school )的全球卫生专家彼得·德罗巴( peter drobac )向cnn表示,其他国家从韩国的疫情防控经验中学到了很多,“韩国的疫情防控是正确的。

驴子指出,虽然对各国来说不存在统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但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抗疫原。 “第一,各国应努力平坦新冠疫情曲线,挤压曲线,直到新病例持续减少。 第二,各国必须确保其卫生系统不采取紧急措施,仍然能够应对危机,同时确保医务人员拥有必要的防护装备第三,各国必须具备大规模病毒测试能力第四,各国为了跟踪接触者, ”。

驴子认为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不应该与自己的家隔离。 家是病毒传播最多的地方,英国和美国无视它,所以没能及时控制疫情。 驴子强调,为了保护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随着各地重新开放,人们重新流动,感染风险也在增加。

“重启的关键是通过病毒检测、接触者跟踪、隔离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来抵消感染风险。 ”。 驴子说:“韩国疫情防控有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和民众之间透明的信息表达,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疫情难以控制或被政治化的地方,例如美国和英国,这就更加困难了。 ”。

"德国是欧洲抗击疫情最有效的国家. "

最近,德国在实施长达数周的封锁后,成功控制了疫情,采取了渐进的方法恢复经济和社会运行。

据《德国之声》( dw )报道,此前报道称,德国总理默克尔与各州州长就疫情防控进行磋商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德国从5月6日开始逐步解除封锁,恢复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活动。 商店可以重新开始营业,居民可以和家人见面。 但是,“社会交往隔离限制”将持续到6月5日,人们必须保持至少1.5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捂住嘴和鼻子。

“尽管疫情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了。 但是,它会和我们在一起很久。 ”默克尔说。

德国联邦政府希望各联邦州根据各自情况自行放宽疫情限制。 但是,联邦政府也对感染率设定上限,一旦超过标准,各州就必须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

“德国制定了恢复封锁的触发机制。 如果联邦州发现各自辖区每10万人口的新增感染者数在7天内超过50人,联邦州必须立即恢复防疫限制措施。 ”德罗巴说:“我不知道这能不能起作用,但根据现有的资料,这似乎是个明智的方法。 ”。

据cnn刊文报道,德国的疫情防控被认为是欧洲疫情防控的成功案例。 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德国医疗体系资源充足,德国医院可以接收来自欧洲其他受疫情影响更严重地区的新冠肺炎患者。 另外,德国拥有先进的医疗诊断领域,从疫情初期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病毒检测。

德国政府疾病控制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 rki )近日表示,目前德国每周可进行96.4万次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但上周德国只采用了这一能力的三分之一。

驴子对此指出,德国对“重新开放”持比较慎重的态度,德国的管理体系具有权力下放的特色,以及联邦州之间的协调,在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放松防疫限制措施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实习生张佳琳来自外国语大学多语言国际情报班) (本文来自澎湃情报。 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信息推荐

鲜花和希望

前几天,我出去工作,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半年没见的同事,乍一看,我有点认不出来。 因为以前他身体强壮,眼前的他很瘦。 ...

标题:“美媒:韩国和德国抗疫得当 是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典范”

地址:http://www.ok-sl.com/yzdt/5437.html